夜讀秋憶
我沒有訂閱文章的習慣,就是不想一天到晚被推播而收到一篇應該是不錯的文章時,
因為當下沒時間、沒心情、或是莫名其妙就是不想看,而錯過了。
相反地,有些網誌我會不時想到就主動造訪一下,看看有沒有新東西,
尤其是那些會讓你對之前「知道」的東西有完全不同看法的網誌。
應該是去年吧,在找尋某個史料背景時,
無意間尋到了這個貌似某中學國文老師的網誌 (連結1)。
他對史的深入剖析且獨到見解固令人懾服,引出的以古鑒今亦令人拍案,
但其將古人心境與讀者內心之深刻連結才引人入勝。
今晚讀了他最新的兩篇短文,覺得不太過癮,回頭抓了他的史記論述來看。
看完幾篇西楚霸王與劉邦的故事後,看到了他對伍子胥列傳的評述 (連結2),
看著看著把書架上堆了層灰的史記也挖了出來,翻了原文對照一下….
突然想起十二年前,曾經為了好友的藝術空間開幕所做的一段半裝置影片作品 (連結3),
四段主題的其中之一便是伍子胥。
不過當時我沒看到此文作者所論述的重點-「仇恨」,
只是心中忖度著那時的主題「孤獨」-伍子胥遭賜劍自刎後屍身被丟入錢塘江,魂魄不散時的喃喃自語。
這段作品在形式上是四段主題,每段主題分別敘述四個跟「孤獨」有關的故事:
盤古開天闢地,最後連自己的軀體也獻給了這天地。
夸父逐日,最後飢渴而死。
伍子胥的忠諫不被認同,最後反被賜死。
最後一段是屬於活在現代,卻與古人一樣感受孤獨的人們。
由於這個作品是為了那個特殊的藝術空間所設計:四台投影機分別以不同角度投影在四面環狀的牆上。
於是就影片的前後時間上,四個故事分別在四面牆上投影播放,但某一段影片播放的同時,另外三面也會呈現其背景的連續延伸空間。
於是在設計上,我在 3D 動畫(第二段夸父及第三段伍子胥)的設計上,便用四台虛擬攝影機模擬了現場投影機的角度來錄製 3D 動畫。
因此,若觀眾在現場,在看夸父追日那一幕時,左右兩旁的景色朝身後飛過,藉此產生立體沉浸的氛圍。
現場的地板採用黑色半霧面的塗佈,因此可反射一部分牆上的光影,感覺空間更為延伸,其中第三段伍子胥魂魄漫遊的江邊效果更好 (連結4)。
回到當初想表達的「孤獨」主題上,與此網文之主題「仇恨」一對照,
便覺十多年前對「孤獨」的定義太過狹隘、感受太過淺薄。
那時的我,堅持著走一條人跡罕至的研究道路-科學與藝術的關係,
自以為這世界知音難尋,未來的路必然孤獨….
如今,年屆不惑,
經歷了十多年來的風雨後,夜讀此文,
再回首當年感受到的孤獨,回想起展出結束後將此作品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發表時,
對現場觀眾講解「孤獨」時的鏗鏘有聲,
如今聽來,擲地卻如片羽般杳然….
於是,我似乎明白了,
古往今來的許多孤獨,歸根究柢不只來自於恨,大多數更來自於愛-
伍子胥的仇恨引領他走向毀滅,對兩任君王的恨鐵不成鋼,
導致他最終的孤獨。
鄭南榕對自由真理的愛勝於對妻女的愛更勝於對肉身的愛,
導致了自己在烈燄中硬舉著雙臂,孤獨地走;留下其妻葉菊蘭孤獨地活。
村上春樹筆下的東尼瀧谷生於孤獨,直至遇到其妻,有了愛的他開始拋棄孤獨。
之後摯愛車禍意外過世,他連原本的孤獨都不剩了。
叔本華強調人活著要嘛就庸俗要嘛就孤獨,
在他眼裡孤獨似乎是有志者必經甚至必然崇尚的一條路。
孤獨不等於孤單寂寞,孤獨是跳脫既有框框主流典範的一種正面革命態度。
但,對我而言,
那曾幾何時渴望追尋的孤獨,
如今卻成為讓我夜裡輾轉的子胥之劍?
這一切的必然和不必然,
將如那錢塘江水般,
縱有滔天大潮,
猶仍不斷地捲去,
欲庸俗都不可得…..
葉子
———————————-
文中連結:
1.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http://blog.yam.com/user/e415.html
2. 仇恨是最大的力量《史記.伍子胥列傳》導讀: http://blog.yam.com/e415/article/11255970
3. 《悠》作品段落剪輯:
4. 《悠》作品現場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