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錯車的六年級前段班
甫從倫敦 King’s Cross 車站出發北行的列車,絢麗的晚霞雖縱即逝,但我仍慶幸自己搭上這班列車
(原文寫於 2005 年 7 月,英國)
無意間聽到了一系列蘇芮過往的歌曲,
整個晚上彷彿夢遊般,上大學以前成長的一幕幕,
化成了一種聲音、一種味道,充斥在地球這端這個完全不對盤的時空氛圍裡….
那種感覺就好像穿戴著全套登山設備到了海邊,
卻幻想自己脫個精光在沙灘上奔跑跳躍,在波光灩瀲裡,
耳朵聽得到風與浪的聲音,鼻子皮膚嗅得到那種鹹濕一般…..
● 先從「搭錯車」說起
「孫越」這個名字在六年級後段班或是七年級前段班的朋友心裡大概想得到的就是會說故事的「孫叔叔」吧!?對於六年級前段班的我來說比較熟的是「嘎嘎嗚啦啦」和「夜深了,孩子快回家」,如果年紀再大一點的或是早熟一些的(或是像我這種從小就是電視電影迷的)會記得「老莫」和戒煙公益廣告….
「搭錯車」這部電影在 1983 年,也就是民國七十二年(我小學二年級)在台灣上映。這部電影除了在當年為孫叔叔贏得了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外(當年最佳女主角是「陸小芬」的「看海的日子」),也為華語音樂界立下了一個里程碑,而蘇芮,也因為主唱這部電影的眾多曲子而一炮而紅….
在虞戡平執導的電影「搭錯車」中,孫越演的是一名專門撿拾舊酒瓶的退伍老兵啞叔,在無意間撿到一名女嬰阿美並將之扶養長大。阿美長大後(劉瑞琪主演)立志成為燈光絢爛演藝圈裡的一名歌手,在紅透半邊天後必須與社會地位低下養父與同年好友,以及瞧不起商業音樂的男友漸漸疏遠。無奈在戲末當阿美在一次演唱前得知養父啞叔心臟病發,卻又不得不上台時,最後她在台上唱的就是「酒矸倘賣嘸」…
「搭錯車」是一部反應時代變動的作品。民國七零年代對台灣來說是個新舊交接的時代,在七零年代末各種自由大解大放之前(新聞自由、集會自由、開放大陸探親、停止動員戡亂以至八零年代出頭的解嚴),這短短數年到十年的時間,台灣就如同在正要掙扎破繭而出前的劇動,在冒著可能從樹梢墜地的風險下,不管是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從六零年代延續至成熟,抑或文化上個人自由意識的抬頭,都一再地衝撞著搖搖欲墜的束縛。搭錯車的角色便是反應著這樣的複雜與矛盾對立狀況,反映在啞叔與阿美間親情與個人社會功利需求的矛盾對立中、反映在阿美兒時玩伴阿明因反抗政府對其舊屋拆遷而身亡的震撼下、更反映在阿美與其男友在藝術與商業的衝突裡….。在這些矛盾、對立、震撼、與衝突中,阿美背棄了扶養、陪伴自己成長的啞叔和阿明,離開了帶領她進入音樂世界的男友,最後選擇讓自己流進這個被商業利益薰陶下的都市現代化渦流中。
● 扮演接軌的角色
大多歌曲由蘇芮所主唱的「搭錯車」專輯是一個劃時代的作品,這張專輯除了蘇芮所唱的電影歌曲之外,還包含了電影中的配樂。這張專輯除了是華語音樂專輯中第一張電影原聲音樂專輯外,更有人說這張專輯代表了民國五零年代民歌時代的結束。會有這樣的原聲帶,以及由當時十分年輕的蘇芮來演唱這些歌曲,都要歸功於搭錯車導演虞戡平,他更網羅了羅大佑、梁弘志、侯德建、李壽全、陳志遠、吳念真這些六零年代大放異彩的音樂人與作家來完成這部電影的配樂與這張專輯的製作,如此一時之選恐怕除了後代不常見之外,更讓這些歌曲帶領蘇芮走向經典之路,其中的六首歌曲就算經歷了二十多年,仍舊是讓人每次聽到都會悸動不已….
「一樣的月光」包含了其作詞者吳念真與作曲者李壽全的兩種音樂個性,一個是當時流行於美國的重金屬搖滾風格,一個是傳統民歌中的纖細與詩意,由同時帶有狂野吶喊與柔情深沈嗓音的蘇芮唱出,更能反映電影甚至當時代那種介於傳統與現代對立的氣息。「是否」是羅大佑的作品,清柔的鋼琴聲加入蘇芮的歌聲,使得歌詞中的孤獨與無奈透露出些許的自我解嘲與解脫。「請跟我來」是導演虞戡平與蘇芮合唱的經典歌曲,讓我們體會到藝術歌曲的可能性。「酒矸倘賣嘸」是侯德建的作品,這首歌極具人文思維與自省的觸覺,「雖然你不能開口說一句話,卻更能明白人世間的黑白與真假,雖然你不會表達你的真情,卻付出了熱忱的生命」副歌中的這幾句歌詞除了道盡了電影中啞叔的一生外,更顯露了大時代變動下人事已非的深沈反省。
這捲專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有一個小插曲所造成的些許缺憾,那就是在專輯尚未發行之時,寫作「酒矸倘賣嘸」的作者侯德建出走大陸,使得為其所唱紅的「龍的傳人」被禁唱之外,這首歌也硬生生地從這捲電影原聲帶中抽走,而電影最後阿美的演唱真的成了絕響。且原本在專輯中為「酒矸倘賣嘸」演奏版的「序曲」也被換上「新店溪畔」這個台灣本土化的名字。縱使後來寶麗金(現與環球唱片合併)在香港與大陸發行的同張專輯還原了這些歌曲與名目,但台灣後來卻再也不曾因為更開放了而有「復刻」版的產生….。
● 你搭對車了嗎?
我常常會問我自己(當然我老婆也常常這樣問我啦),為什麼老是喜歡聽民國六、七零年代的國語歌曲,其實我這個人對音樂是沒有特別偏好哪種風格的,聽了有感覺就會喜歡,不限定什麼古典、搖滾、爵士、嘻哈、輕音樂…..,但對於該年代的某些歌手與歌曲的確是有獨特的感覺。今天我真的懂了:因為我愛其在時代巨輪的變動下、傳統與現代交界的震動間,在大放異彩的創作下仍不忘反應社會的自我反省與人文關懷。
在那之前,校園民歌所呈現的是一種烏托邦的氛圍,年輕學子的愛情和青春表露無遺,而當時的社會也在政治與文化的封閉之下而呈現如此歌舞昇平的情境。但從羅大佑、李壽全這些本土音樂工作者的崛起,開始寫些反應社會的作品,還有如「炸猛」李恕權等外來音樂創作風格以及蘇芮這種有別傳統唱腔的刺激下,使得整個台灣流行音樂開始產生無限的可能性。而可貴的是,那時代很多的歌曲在創意與創作之外,仍舊保有傳統音樂與文學質樸與淬練過後深刻內涵與外貌。
反觀現在,在日本韓國,以及美式流行音樂文化的引領下,台灣的流行音樂已經走到有點四不像的地步了,除了過度注重包裝外,在極度商業考量與市場利益下,濫竽充數,一卷專輯能多一兩首歌可以聽就算是花錢買那張專輯的人平常有燒香請佛祖保佑。有實力的不見得能為人所知,一個歌手或一張唱片只要上得通告夠多、敢露敢玩、歌友會演唱會、甚至刻意製造緋聞增加曝光率就可以紅,專輯就可以大賣,不論其歌有多芭樂。有些歌手或唱片製作人甚至抱著出片個一兩次海撈一筆就不玩了的心態。當然啦,這也同樣地顯示了這個時代台灣社會的人心價值觀。每天打開電視不曉得這個社會是怎麼一回事,每個人就像李立群在當年的單口相聲「台灣怪譚」中所說的「爽就好」哲學一樣,沈醉在這個完全超現實卻又完全現實、充滿無所謂、不需負責任、極盡嗆辣灑狗血之能事的「爽」文化之中。
你搭對車了嗎?
從小生長在這個正在繭中翻滾的時代,在電視上在各媒體中所接觸到的都是這個轉變當兒所代表的這些文化產物。一路走來三十載過去了,眼看著整個社會文化價值漸漸被媒體扭曲,我幾乎已忘了原來小時候所經歷的這些如此珍貴如此美好,「一樣的月光」歌詞中所問的那些問題我也常常在問我自己….。還好回憶不曾真正衰退,這些經典歌曲經典依舊,而這回憶並不是讓我留戀過去,我仍要前進,並永遠記住這美好的感覺…..。我並沒有搭錯車,事實上就是因為我搭到了這台顛簸的車,才得以讓我有清醒的頭腦去想更多的深刻事情….
時代一直在演變,文化與社會價值也會漸漸洗滌沈澱,生長在不同年代(現在的說法是「年級」)有其生活的風格,不見得現在小朋友們的注音文、個人主義、形象符號化的文化取向就是什麼不好的事。但有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有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有沒有跳出這個框框去看自己周圍到底是怎麼了的能力,有沒有去思考、紀錄、甚至引領這個文化的心、懂得自己在這個時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勇於負責任….這些都是一個社會文化是否夠成熟的試金石,是不會改變的。
或許吧,上天是公平的,
當自由受到侷限,創意受到束縛之時,
人們會很珍惜所擁有的,並懂得自省、進步,不要走回頭路…..
但當被賦予自由、完全創意的時候,
人們卻不知足,忘記了自由與創意的意義,
迷失在看似自我實是盲從的奕局中….
就如脫離了繭能展翅飛翔之後,就忘了為什麼要作繭自縛為什麼要改變….
不過我仍抱持一線希望,
希望至少我身邊所愛的朋友們,不管是屬於那個年級、哪台車上的,
都能去思考自己在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和價值,
或許這是我這點點分享所能渴求得到的吧….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