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福爾摩沙13〕科幻文學對環境災難的控訴:萊博維茲的讚歌

〔聽見福爾摩沙13〕科幻文學對環境災難的控訴:萊博維茲的讚歌

   

(本集單元於 2018.03.28 教育廣播電台《樂活科學心》節目中首播)

   

其實,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原因的。

   

如果在科學的世界裡找尋「這個世界」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恐怕自古至今的論辯是一輩子也讀不完的。如果談形而上的存有太艱澀,那談這世界如何變成這樣的「現象」好了!這樣問吧:是不是,就可以找到「如何改變」背後的原因呢?

   

其實早在這一系列節目企劃的初期,我就打算「來點不一樣的」,其中,就包含了接下來這一系列八集節目談到的主題-「科幻」。所謂的不一樣不代表本質有什麼不一樣,但對一般觀眾來說,一個討論國土永續與環境議題的廣播節目單元,從「科幻文學與電影」的角度切入,大概會有些「前所未聞」的「不一樣」。

   

如果把上面那兩段話放在一起講,那就會是:當我們問「為何今天的環境會變成如今這個樣貌?」或者更多人會關心「未來會走向哪裡?」時,就存在著模態邏輯的機會空間。若講到過去,很多人會以「工業革命」作為人類科技文明影響自然資源與環境的重大分水嶺,因此或許歷史學家會問:「如果當初沒有工業革命,今天會是什麼樣子?」若是講到未來,或許更多人會問:「如果照現在這樣子的科技發展下去,這個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而這就是許多關心自然生態與科技文明的科幻文學與影像創作者,發展故事的立論基礎。

   

因此這一系列單元,我設定的主題為「科幻世界的環境關注」,便是希望能藉由科幻文學與影像創作的角度,來談在科幻的世界中,是怎樣探討人類科技文明對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科幻作家會告訴我們,如果這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未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甚至有許多以「穿越時空」為主題的作品,會回到過去為世界帶來不可逆的改變後,今天我們熟悉的生活,會成為甚麼樣子?

   

在第一集的節目中,伍薰介紹了科幻文學界的經典巨著《萊博維茲的讚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這部經典末世作品設定的故事背景,就是人類在未來因為核子戰爭造成的大毀滅後所發生一系列試著從宗教的枷鎖中,以文藝復興的精神找回人性的故事。作者 Walter M. Miller, Jr. 當年因為這部作品獲得了世界文學界極高榮譽的「雨果獎」。

   

這部作品在故事的結局是悲傷的,因為人類似乎永遠脫離不了自我毀壞順帶毀滅環境的輪迴。縱使中間有段非常感人的對話,是由主角修道院院長鼓舞一對遭受嚴重輻射傷害的母女繼續用生命證明人性的存在,而不要尋死,但這部作品的作者最後卻自殺了。故事裡與故事外,似乎作者都試圖證明:我們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費。但從讀者角度來說,閱讀這樣的作品卻不會讓我們對世界全然悲觀。或許,我們會感到難過,我們會替故事中一而再再而三試圖拯救世界甚至犧牲自己的努力感到不值,但卻在這一在的輪迴之後,血淋淋地直指著人性中的懦弱與貪婪,毫不掩飾地藉由虛幻且發生在未來的故事,嚴重控訴我們這一代人那種苟且偷安、鄉愿、偽善的苟且態度。並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再做出任何改變,無論再給我們幾次機會,這世界將陷入西西弗斯式的悲劇之中。

   

是的,不是所有事情都找得出原因的。但至少科幻文學的世界替我們開啟了一道通往另一個模態平行世界的大門。我們當然可以全然忽略它,就這麼走了過去。或是,憑藉著對人性與自然的信心,打開門,往前勇敢一躍,以全然開放的心去思索與反省?

   

葉子

   

(2018 Film by Eric with AGFA Vista Plus 200)

   

《樂活科學心》節目介紹與線上重播聆聽:
http://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bc5fd8a01e2df020a

   

〈聽見福爾摩沙〉單元介紹連載:
http://34.81.28.106/archives/category/formosa

   

〔聽見福爾摩沙-前言〕啟航:
http://34.81.28.106/archives/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