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福爾摩沙09〕臺灣咖啡種植的起源與衰落
(本集單元於 2018.02.28 教育廣播電台《樂活科學心》節目中首播)
「吃吃看,沒農藥呦!」
突然體會到自己是美食節目攝影大哥的角色,熱情的排灣族採咖啡阿婆就這樣在我毫無防備的時候,抓了一把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咖啡果朝鏡頭遞了過來。沒想到拍影片有這樣的福利,伸手拿離我最近的那顆,放進了嘴裡。頓時一股像新鮮櫻桃般的酸甜清香在口齒之間漫了開來,尤其是果肉與果核中間那層薄薄的、黏黏的內皮,簡直是人間美味。
「那個籽吐出來,那個就是咖啡豆!……哇!你運氣真好,這個是圓豆!」
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喝了咖啡這麼多年,從沒想過原來咖啡果實竟是如此美妙的滋味。而第一次嚐鮮,竟就讓我遇到了機率不高的圓豆!一般咖啡果裡頭的果核,包覆著兩瓣的咖啡豆,所以一顆咖啡果去皮去果肉後可以產出兩個咖啡豆。但一株咖啡樹上可能有少數的咖啡果,裏頭包覆著的是一整顆完整的、圓圓的豆子,一般都稱這樣的豆子為圓豆。圓豆因為稀少,加上果實的甜分都在同一個豆子裡,因此售價更高。
從沒想過,臺灣這塊土地上竟然已經種了一百多年的咖啡。而我第一次嚐到咖啡果實滋味的屏東三地門的德文部落,不止開啟了我對臺灣咖啡的認識,更重要的,這裡在一百年前便是非常重要且知名的臺灣咖啡產區之一。
1874 年牡丹社事件後,時任清朝福建巡撫的丁日昌,為了安撫原住民的民情,並便於管轄治理, 在 1877 年頒布了《撫番開山善後二十一章程》,其中第十六章裡有提到,山區的原住民除了原先種植的玉黍、小米外,應輔導他們在避風的山坡地種植茶葉、棉花、桐樹、檀木、麻、豆、和咖啡等經濟作物,希望原住民能從原先的狩獵活動改為農作物的種植。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文獻記載到「咖啡」這項作物。
後來在日治時期,1916 年的臺灣總督府的《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事業報告》中有敘述到,在 1884 年英商德記洋行商人自菲律賓馬尼拉引進了一百株咖啡樹苗,種植在臺北三峽三角湧地區;另外在 1885 年自斯里蘭卡、1891 年自美國舊金山引進了咖啡樹苗,分別種植在北部的三峽、汐止、板橋、以及草山冷水坑地區。但這些種植都不太成功,主要是因為臺灣北部地區溫度較低,不適合亞熱帶偏熱帶的咖啡樹成長,另一方面當時山地區域都還是原住民的傳統場域,清朝政府以及一開始的日本殖民政府,對山地的開發與管理較為不便。
後來日本政府深入臺灣山區後,開始大力推廣原住民種植咖啡。主要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生活開始大量西化,因此西方人習於飲用的咖啡開始進入日本人的生活中,下自百姓上至天皇,都是咖啡的愛好者。因此日本人開始統治臺灣後,承續清朝撫蕃的舉措,誘導原住民種植包含咖啡在內的經濟作物。臺灣與日本距離近,中南部山區氣候非常適合咖啡的種植,因此在運輸成本較中南美洲甚至印尼來說,更具優勢。
臺灣總督府當時成立了三座園藝試驗場來輔導培育咖啡的種植,分別是 1902 年恆春的熱帶植物殖育場、1917 年在園藝試驗場嘉義支場、還有士林園藝試驗分所中,引進了來自印尼爪哇和南美巴西的咖啡樹品種。在恆春試種成功後,1912 年開始移植到臺東卑南,1913 年到花蓮,1916 年到玉里……一直到 1928 年臺灣咖啡種植屆滿十年後,臺灣咖啡開始大量銷往日本,一抵達便大受好評,從此,臺灣成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咖啡種植產地。就品牌來說,花蓮港豐田村的咖啡是外銷日本的重要品牌,此外斗六古坑、嘉義紅毛埤、臺東森永、花蓮瑞穗、南投埔里、高雄六龜、臺東初鹿與關山等地,都是當時重要的咖啡產區。
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後,臺灣咖啡仍有一小段種植高峰期,在美援時期農復會曾大力輔導臺灣咖啡的生產。但後來政府將產業資源轉向工業發展,農村人口也開始轉向工業。1962 年之後,農復會就不再推廣咖啡種植。壓垮臺灣咖啡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在 1968 年,當時政府調降咖啡進口關稅,使得國外進口咖啡豆大舉進入臺灣市場,農政單位也開始對臺灣咖啡實施「三不政策」-不鼓勵、不禁止、不輔導。至此,臺灣咖啡豆的種植進入完全停擺。
當我們進入屏東三地門德文部落時,非常訝異地發現整個山區滿坑滿谷的到處都是野生的咖啡樹, 開車進入部落,沿路都是結實累累的咖啡樹。部落的族人告訴我們,這整片的咖啡樹都是從日本時代種植至今,後來政府不重視咖啡產業了,年輕的部落族人都到山下工廠謀職去了,山上留下都是老人家,因為體力有限、經濟狀況有限、人力有限,許多咖啡樹都荒廢了,他們只能照顧少數咖啡樹,其他大多咖啡樹就這樣被放養在群山之中恣意生長,才有今日我們隨手可摘的咖啡果實。
德文部落僅僅只是當年日本人設立的眾多咖啡產區之一,許多臺灣山地區域曾有過的咖啡種植傳統,歷經 1960 年後近一整代的斷層,幾乎要被遺忘在群山峻嶺之間。所幸這些年咖啡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飲品後,開始有年輕的一代回想起部落耆老口中曾有的輝煌咖啡時代,漸漸回到部落,找回曾有的、高品質的、新鮮的臺灣自有咖啡。而這一系列節目,我便請到經營「想享咖啡」(Think4Coffee)的臺灣咖啡達人,同時也是我研究所學弟劉遵五先生,來節目中跟我們暢談臺灣咖啡,並與我一起回到曾一起拍攝紀錄片的部落裡,找尋那快被遺忘的芬芳。
我口中咀嚼著這完全不同於飲用咖啡豆的咖啡果實滋味,看著眼前這片咖啡林,與樹高同深的樹根緊緊抓住山坡地的土石,便覺得,在臺灣,能有自己的咖啡豆,不只照顧現代人的舌頭,也照顧著我們的土地,是多麽幸福的一件事!
葉子
《樂活科學心》節目介紹與線上重播聆聽:
http://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bc5fd8a01e2df020a
〈聽見福爾摩沙〉單元介紹連載:
http://34.81.28.106/archives/category/formosa
〔聽見福爾摩沙-前言〕啟航:
http://34.81.28.106/archives/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