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福爾摩沙 06〕日治時期水力資源規劃與環境保育政策的制定

〔聽見福爾摩沙 06〕日治時期水力資源規劃與環境保育政策的制定

   

(本集單元於 2018.02.07 教育廣播電台《樂活科學心》節目中首播)

   

“There is no curse in Elvish, Entish, or the tongues of Men for this treachery.”

   

《魔戒》J.J. Tolkien 筆下的 Treebeard 是溫和的樹人,但溫和不代表沒有忍無可忍的時候。於是那年當我們為了拍攝臺灣咖啡紀錄片行經蘇花公路看到這一幕時,我想到了 Treebeard 的這句話。偏偏,眼前那極度不協調高聳入雲的煙囪,不就是 Saruman 的 Orthanc Tower 嗎?

   

我其實很清楚 Tolkien 在影射什麼,事實上 Saruman 的原意就是「注重技術的人」。故事刻意以 Saruman 的砍樹建立挖礦建軍來象徵工業之火對大自然的吞噬,而以 Treebeard 為首的樹人們則象徵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坦白說,這樣的二元對立在虛構的奇幻世界中或許對善惡的建立與劇情的推衍是必須且容易理解的,但在現實的人類文明世界中,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是否真的就是如此對立?究竟有沒有取得平衡的可能?

   

在這一集錄音之前,我無法想像日本人曾經想將花蓮建設成工業帶。早在日本人統治臺灣的前十年,他們已經發現了臺灣內陸的高山除了驚人的林業資源外,還有山高水急所帶來的豐沛水力。因此最早他們便在新店溪上游建造水力發電廠,提供了包含大稻埕在內的用電需求。而後他們在花蓮太魯閣峽谷發現了立霧溪驚人的水量,便建立了水力電廠。日本人後於昭和 14 年(1939 年)建成了洄瀾港(Karenko),也就是後來的花蓮港,並在花蓮成立日本鋁業株式會社從東南亞進口鋁土,在花蓮加工鍊成鋁錠後再載回日本。當時的花蓮的金屬工業,便是利用立霧溪豐沛的水力發電來推展的。

   

從沒想過美麗的花蓮在一百年前竟是如此的工業重鎮,但人類對這片美麗壯闊山海河景的期待從不曾止於欣賞。即便是現在,當我行於蘇花公路上,往來的砂石車說得再清楚也不過了。但就像前面所說,難道科技建設與自然生態之間,沒有任何和平共存的機會嗎?於是我好奇地問了爾建這個問題,而得到的答案卻是我沒想到的:日本人在當年除了有計劃地砍樹、建壩、發電、發展工業外,他們還發展了一系列法制化的山林資源管理辦法,包括「河川法」、「臺灣漁業登記規則」在內的法規,便是制度化的嘗試。甚至他們為了臺灣山林間的天然資源以及人類文明遺跡,設置了「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日本人透過法制化的管理,讓環境保育在建設開發的同時成為可能。另外他們透過精密的測量技術,繪製了諸如「地籍圖」、「林野圖」、「河川平面圖」、「漁場圖」……等等的專業地圖,除了讓「以圖統地」有可能外,也讓人們對於臺灣土地的各種認識,有了可視化的呈現。

   

若進一步去探究:究竟當年在這些法規出來後,是不是就會嚴格執行與取締?我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學者,並不清楚。但至少當年在天然資源利用與建設的同時,日本人似乎因為有自然保育及人文史蹟的文化保存概念,有著平衡的思維而非竭澤而漁的貪婪?其實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的,或許,在有限的對談與閱讀中,很難有怎樣的結論。甚至,從不同角度切入的「史觀」總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但有時真正重要的不在於答案是什麼,而是包括從主政者、開發者、經營管理者……到消費者在內的所有人,在面對這樣的兩難時,總能帶著謙卑的心而不是「人定勝天」的態度。是的,很多時候「態度」會先決定怎麼面對問題,其次才是解決之道。

   

突然想起以前玩「模擬城市」(Sim City)或是「文明帝國」(Civilization)等遊戲,發展文明的最極致表現便是建立一個巨大的、具象徵意義的「世界奇觀」。但有時看到新聞中所播報在某風景區新蓋好的什麼壯觀的步道、橋樑、景觀平台……,都會覺得已經是「世界奇觀」了。而這「奇觀」常常在「獵奇」之餘,帶來了某些不協調、不平衡、甚至不美的觀感。就像當我走在植物園裡頭,大量的水泥步道或許可讓人鞋不沾泥地漫步在林間,卻常常會懷疑著,這人造的景色,是不是一種藉由遏止控制植物生長呼吸空間,來換取人們對於進行「保育」動作後,一種自滿虛榮的需求?

   

我站在這海邊,蔚藍的海水持續拍打著岸邊。如果潮水有意識,就像《魔戒》裡的樹人一樣,或許她也會對遠處的砂石場、那高聳入雲的 “Orthanc Tower”、以及人類的一言一行,有自己的疑惑。

   

葉子

   

(照片拍攝:劉遵五)

   

《樂活科學心》節目介紹與線上重播聆聽:
http://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bc5fd8a01e2df020a

   

〈聽見福爾摩沙〉單元介紹連載:
http://34.81.28.106/archives/category/formosa

   

〔聽見福爾摩沙-前言〕啟航:
http://34.81.28.106/archives/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