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的直覺」到「看不見的輪廓」 -深澤直人的設計哲學

從「設計的直覺」到「看不見的輪廓」 -深澤直人的設計哲學

 

 

當人們有意識甚是無意識地體會到,自己與物體及環境達到某種存在上的和諧時,我們便可稱這樣的和諧是一種「美」

-深澤直人

 

你走進一間房間,第一道晨曦繞過窗外蓊藹的枝葉,映照在那堆著書本和唱片的角落。瞬爾,搖曳扶疏的光影恣意地灑了滿地。你發現了一張木製的長凳,靜靜地擺在房間中央。你獃望著眼前的這一幕:白牆上的攝影作品、鋪著羊毛毯的閱聽小角落、簡潔設計的掛鐘、大片的白楊木地板、有著俐落線條的壁爐邊框,還有那張有著微幅伸曲線條的長凳,搭著大片落地窗外的山毛櫸…。你驚嘆著:這一景一物看似彼此獨立,卻又是如此適切地融合在一起,彷彿,它們的個體,因著彼此的和諧共存,而有了新的意義!你佇立在門口,眼前的景象讓你深深著迷,以致於當房子的主人踩著脫鞋端著咖啡站在你身後時,你並未察覺。

 

「那就是深澤直人」他一邊餟著咖啡一邊指著那椅子說。

 

—————————————

 

熟愔深澤設計的人,或許看過深澤 “Without Thought” 無意識的直覺式設計風格。但在深究其設計哲學後,我們竟發現深澤不僅僅將這樣的直覺運用在設計創意上,更是他思考「人」、「物」、「環境」三者間最和諧自然的存在方式。因此,當我們對於這樣的設計哲學與美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後,我們便能完全明白籐井保(Tamotsu Fujii)的攝影作品為何能讓深澤如此著迷,甚至促使兩人有 The Unseen Outline-「看不見的輪廓」的共同發表與展出了。

 

 

空氣的輪廓

 

當設計師們專注在產品本身的造型設計,或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產品設計的邏輯,深澤看世界的方式似乎與其他設計師不太一樣,他認為「人」、「物」、和「環境」是一體的。當我們檢視一個產品的「造型」時,通常我們注意的是其在某幾個視角看過去的形貌,除卻顏色、材質、光影、圖案等產品特徵外,從完形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輪廓」往往是人們在對此產品造型「認知」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當我們看到 Philippe Starck 為 Alessi 所設計的 Juicy Salif Citrus Squeezer 榨柳丁機時,可從其輪廓聯想到「烏賊」、「外星人」、或是「火箭」。

 

對深澤而言,輪廓的定義並不僅僅只是形成物體外型的「邊緣」,而是「物體與其周邊環境的邊界」。有趣的是,若我們另一個角度來看輪廓的定義,會發現:當一個物體是中空開洞的,物體的輪廓也構成了「中空」或「洞」的輪廓。因此,深澤思考了「輪廓」的概念後,將輪廓從原先屬於物體內稟的性質,重新定義為「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間隔」。在這樣的定義下,輪廓不屬於物體,也不屬於背景環境,而是當物體和背景環境同時存在時,輪廓才有它的意義。

 

依此定義,「輪廓」不再是物體的專屬特質,它同時也可說是「物體四周氛圍的輪廓」。對深澤而言,「氛圍的輪廓」所蘊含的內涵,甚至往往大過於物體本身。因為「氛圍」所包覆著的,不僅僅只是看不見的空氣,整個背景所囊闊的風俗型態、時間、情境、聲音、科技、文化、歷史與潮流等構成元素。任何一個構成元素的改變也同時牽動了整個背景所呈現的氛圍,同時,也改變了輪廓,更改變了物體與環境氛圍之間的關係與整體樣貌。

 

 

設計的創意挑戰?

 

因此,對深澤而言,設計不再只是專注在產品本身的造型與使用者行為的考量。整個設計應該包含了產品與周邊氛圍之間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對深澤來說是最重要卻也是最自然的。這種關係,來自日本文化中內稟的 hari 哲學,或可翻成「張力」(tension)。不過「張力」本身並無法完整表達這樣的概念,因為「張力」某些概念也指涉了某種「對抗」的緊張關係。但對深澤而言,這樣的關係卻是自然到「不需思索」便可體會或理解的。

 

因此,有人說深澤的「設計」並非創造什麼新東西,而是彷彿原本就存在在那裏似的,原因是深澤的設計目標,僅僅只是找出使用者在使用該產品時與氛圍之間到底產生怎樣的輪廓,並把那個輪廓和氛圍所區隔的產品範圍設計出來而已。[i]因此,「設計」對深澤而言,是一種不需太過操弄技巧或造型,甚至不是什麼「挑戰」。相反地,設計是對人、對自然環境、對上述組成「氛圍」的各種元素的大量體會、理解、與思考的結果。設計的過程並不只是拿起筆或滑鼠開始畫圖的那一刻開始,也不是從與委託設計者的訪談開始,而是從深澤日常生活的大量體會並將這樣的環境哲學內化於心的過程開始。因此,產品的造型設計本身對於深澤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對「創意」的挑戰,而是一種很自然而然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便是我們熟知的深澤「無意識設計」(without thought)。

 

 

看設計?抑或體會設計?

 

深澤曾說:「我們應該要用眼睛去『感受』事物,而非去『看』!因為『看』是一種意識下的動作,而『感受』往往是在淺意識中發生。即便任何我們手中並沒有觸碰到某物體,我們仍可『感受』到該物體的存在。」[ii]關於物體與氛圍間的關係,他也說:「當物體與環境間呈現出某種均衡和和諧,該物體反而容易被忽略。而當我們感覺不錯的時候,往往是該物體周邊的氛圍變得更好。」[iii]

 

因此,對深澤來說,設計並非創造一種視覺上的「形狀」(shape),而是清除物體與氛圍間的那條邊界。這樣的設計思維並非來自使用者對產品的期望,因為人們總是說不清楚他們究竟喜歡怎樣的產品。相反地,當他們看到他們認為是好的產品時,我們比較常聽到的是:「哦,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東西!」[iv]因此,深澤認為,人們對於他們想要的東西內化於其觀察和體驗的背後,他們知道他們要什麼,但卻往往無法意識到那到底是什麼。而人們所感受到的某些價值或意義,往往是從環境氛圍而生,而非自產品本身而來。[v]

 

 

結合心、物、環境的設計圭臬

 

於是,基於以上對於觀看、意識、體會的理論,深澤如此定義了什麼是「造型」:

 

「造型是自然律所定義的!」[vi]

 

回顧上世紀初美國雕塑家 Horatio Greenough 及建築師 Louis Sullivan 所共同宣示的:「造型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定義,成為近一世紀來,設計師們的重要圭臬。這樣的造型定義,強調了產品與其使用者間的關係,反對為造型而造型,卻影響甚至忽略該產品原本該具備的功能呈現。當我們看深澤上述對造型的定義,會發現深澤所做的,是將人、產品、氛圍三者的關係,透過淺意識中內稟的自然律,讓設計「自然」地產生。這樣的新定義,無疑為上世紀以來,以功能為指標的設計原則,加入了更深刻的論述,並依此做了全新的闡釋。

 

 

現象學的最佳闡述

 

深澤也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J. Gibson 的「預設特質」(affordance)概念,來闡述環境與人的關係。所謂的「預設特質」指的是一種由氛圍和情境所呈現的一種多變的特質。也就因為這樣的特質,你並不必知道你在做什麼,但你卻能清楚地了解到環境的這種特質。因此,人們的美感體驗便是來自於人、物體、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因此,設計師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去發現並實現這種美感體驗的核心。[vii]

 

有趣的是,當人們對於其與環境間的關連產生了清楚的意識時,通常人們會感覺很舒適;相反地,當人們意識到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時,他們的行為通常會比較不自然。[viii]舉例來說,「坐」這樣的動作並非得要真的有任何椅子出現時才存在。因此,人們總是下意識地「感覺」到他們與物體的關係。

 

在十九世紀末之前將近四百年的時間,笛卡兒(Rene Descartes)對人、物體、環境間關係,以及物體及空間關係的理論,擔任了西方形上學或先驗哲學之典範很長一段時間。他認為世界有 res cogitans 及 res extensa 二元組成,人的「心靈」及「外物」是分開的。對笛卡兒而言,這兩者並非平等的,「外物」之所有有意義,歸因於人的心靈「知覺」到「自己正在知覺」,以及因為「知覺到自己正在知覺」而確認心靈的存在。自從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G.A. Husserl)開啟了「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探討後,「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便成了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沙特(Jean-Paul Sartre)、以及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u-Ponty)關心的議題。對現象學家如梅洛龐蒂來說,笛卡兒的二分法甚至將「身體」與「心靈」分開,人眼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由墨點和線條所構成的「平面」,缺乏了深度,失去了對世界空間的描繪。對梅洛龐蒂來說,人的身體和世界是融合為一的,身體是生命動力的供給者,而我們對空間的認識乃是透過身體對世界的探索而來。胡塞爾與梅洛龐蒂不同的,是在胡賽爾較強調先驗主觀性與世界之間的關係,而梅洛龐蒂則著墨在身體感官與世界的關係,將智識獨立出來。

 

回頭談談深澤。我們會發現他的設計哲學基本上是現象學的應用,他的「無意識設計」與對於淺意識的行為探討,接近於胡塞爾對於先驗內稟主觀意識的概念;而其對人、物體、環境氛圍融合為一的 hari 哲學,則相當接近梅洛龐蒂的理論。深澤與現象學家共通的,便是關注並思考心靈、身體、物體、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這層關係,正是本文一直以來所探討的主題-「輪廓」。因此,與其說深澤因為深度思考這些關係之後,來做出設計,倒不如說,深澤是透過設計,並觀察使用者與其設計、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來證成其設計哲學。

 

 

看不見的輪廓

 

當深澤在某攝影展中看到了以「空氣的寫真家」著稱的日本攝影師「籐井保」(Tamatsu Fujii)的攝影作品時,深深為之吸引。正因為籐井擅長對空間氛圍中元素及整體的描寫,恰恰正中深澤的設計哲學核心。而籐井對鏡頭焦距的運用自如,也讓深澤思考更深入的議題:如果物體的輪廓是模糊的時候,人是怎樣看待物體與環境氛圍之間的關係?

 

深澤與籐井的結合不僅僅只是表面的跨介聯合創作發表而已。透過籐井的鏡頭,深澤的作品呈現了一種特別的「深度」,而這樣的深度卻是無法被精確定義的,因為總是有某一處的輪廓因為失焦而模糊,甚至融合至背景環境氛圍中。這樣的產品攝影呈現方式,與深澤「無意識」的概念不謀而合: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觀看」某物體時,映入眼簾的影像是清楚的,物體的輪廓也是清楚的;而當我們不經意地瞥過某物體,那影像是模糊的,認知是模糊的,輪廓是模糊的,但它卻與整個環境氛圍,深刻地映在我們的淺意識中。

 

—————————————

 

你不由自主地走進房間,在那椅子上輕輕坐了下來。房子主人不知何時拿出了張唱片放入牆角的音響,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頓時充滿了整個房間。陽光越來越強,你伸出雙手,看著地上,自己、椅子、窗櫺、還有窗外搖曳的樹影,融為一體。那輪廓雖是模糊的,你心靈中的滿足卻是清楚無疑的。

 

葉明勳

 

 

The Outline

The Outline: Naoto Fukasawa & Tamotsu Fujii – The Unseen Outline of Things

-from Amazon

 

 

 

[延伸閱讀]

 

  1. DesignApplause 2011:http://designapplause.com/2011/fukasawa-unseen-outline-of-things/9794
  2. 深澤直人在 2010 年 6 月 15 日在 Chicago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的演講:

http://luminaire.com/video/2010_fukasawa_lecture/

http://luminaire.com/highlights/events/192/

http://www.luminaire.com/illuminate/11/

 

 

[註釋:翻譯原文]

 

 

[i]My job is to determine this outline and to design something that slots right into it. [2011]

[ii]It is more like touching with my eyes than looking at things.  Watching is a conscious act while sensing is subconscious.  Even if there are things that we are not able to touch with our hands, we are sensing them with our eyes. [2010]

[iii]Things become less noticeable when they are harmonized.  We somehow feel better.  It means the atmosphere is good. [2010]

[iv]Although people can not answer when someone asks for which design they like, they say “Oh, I had been looking for something like this” when they see good design. [2010]

[v]People are aware of what they want but they are not conscious about it.  People are able to find values and meanings in environments without design, not by intention, without thought. [2010]

[vi]Form that are built by the laws of nature. [2010]

[vii]Design is about finding and visualizing the “Core of Awareness”. [2010]

[viii]People are better engaged with environment when they are conscious about it.  When people are conscious about things, their behavior become unnatural. [2010]

 

 

後記:

 

本文為我在 2012 年服務於學學文創志業時,替策劃中的「深澤直人 X 藤井保-媒介 Medium」展覽(http://www.xuexue.tw/medium)所做的研究與評論。

 

圖片來源:CC_BY- NC-ND: LI_KUO@flickr

 

 

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