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福爾摩沙 02〕大航海時代的海陸遭逢-後期:福爾摩沙的生態與地質漫遊

〔聽見福爾摩沙 02〕大航海時代的海陸遭逢-後期:福爾摩沙的生態與地質漫遊

   

(本集單元於 2018.01.10 教育廣播電台《樂活科學心》節目中首播)

   

「是夜,星光明亮,我們睡在舢板中,露水濕重,喀喀的蛙鳴與嘶叫的蟲聲劃破寂靜的夜晚。河面時有大魚翻躍,小船上溯,遠方徹夜有踏水車的骨骨聲。河水非常清潔可嚐,甚至在這漲潮時。……次晨,拍攝了幾處風景,捕捉一些漂亮的蝴蝶和甲蟲──尤其是前者,山上數量非常多。……青蛙與蟲鳴的合唱曲再度持續整夜。一隻夜鳥在對面崖壁的某棵樹上,發出刺耳的叫聲。我看不見牠,每次只聽到四節鳴聲,有點類似車輪的嘰嘰嘎嘎聲。最後二聲常重複二次。 東方發白,牠才飛走。有三兩隻大蝙蝠也大聲哇哇地飛回家。清晨時,我還誤以為是貓頭鷹。……有一種小鴿、魚狗、白鶺鴒、棕背伯勞和一種習性、行為類似沙燕的棕沙燕。清早時,一隻小雲雀在田野歌唱,和英國雲雀難以分辨。另外一種鳥類的鳴叫,令我聯想起英國的畫眉。」

   

你覺得這段英國人逆流而上的旅行是在哪裡發生的呢?是達爾文的小獵犬號停靠在南太平洋某個小島上的經歷?還是某位英國生物學家在中南半島上的探險記錄?其實都不是,這是英國生物學家「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在 1866 年 5 月 25 日在臺灣的探險日記,這段文字中描述的河流,是臺北的基隆河。

   

當我第一次在劉克襄的《福爾摩沙大旅行》裡讀到這些文字時,其實心情是很錯亂的。因為對從小生長在基隆河邊的我來說,記憶中的基隆河,應該是洪淳修的紀錄片《誰說基隆河》中那樣,充滿了無奈。雖然過去我總是享受著不急著回家,沿著河濱堤防漫步看夕陽的時光,但那河,與我是有距離的。即便河濱運動公園的草坪修剪得多麽平整、河岸的步道鋪設得多麼怡人,就是無法吸引我走在那充滿異味的河邊,更遑論,划著舢舨在那漂浮著垃圾的水上航行?

   

柯靈烏筆下的基隆河到哪去了?我甚至無法想像就在短短不到兩百年的時間裡,這條孕育了多少珍稀物種並照顧著沿岸聚落的美麗河流,因為淤積、因為氾濫、因為人們害怕它的力量,被攔腰截斷改道而行,被一道道的堤防包圍了起來,甚至,我從小去士林夜市要過的那座「吊橋」,也因基隆河支流河道被填平,往後只能在記憶中追尋。

   

真的無法多說什麼了。

   

因此在錄這集節目的時候,心中其實是帶著一點惆悵的。在爾建娓娓道出這些 19 世紀學有專精的西方領事人員來到臺灣,利用公暇時間,進行生態、地質的考察時,除了悠然神往外,其實心情是複雜的:為什麼,我對這塊土地的認識,是在瑰麗的花朵綻放後,已然凋謝的此時?

   

臺灣的生物多樣性必須放在全球的視野裡才能看得出其特殊之處。就臺灣所處的北回歸線緯度帶來說,全球在這一圈上的區域,除了有高山縱谷保護的中南半島亞熱帶雨林外,不是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印度塔爾沙漠、墨西哥沙漠)就是海洋。臺灣高聳的山林與海洋的季風調節,成就了臺灣傲人的生物多樣性。在本集節目中,爾建提到了知名的英國領事 Robert Swinhoe(中文名為「郇和」)來臺的探險。如果對臺灣的生物有概念的朋友,大概會常聽到「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式攀蜥」。在臺灣的四年內,他發現並採集了包含臺灣藍鵲內共 227 種、將近 1/3 臺灣特有或亞種類的鳥類,還有 40 種哺乳動物、兩百多種植物、兩百多種蝸牛和貝類、多達四百多種昆蟲……。他的採集雖然只是利用個人公餘休假進行的,但成果之豐接近狂熱的地步,他的標本後來都捐給了大英博物館,包含名著《福爾摩沙哺乳動物學》(On the Mammals of Formosa)和《福爾摩沙鳥類學》(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等著作幾乎是臺灣生物學界的經典始祖。他曾有機會深入臺灣內陸高山中,卻在途中被招回改派任廈門領事。否則以他當時對臺灣生物的狂熱,臺灣帝雉的發現很可能會提早四十年。

   

除了 Swinhoe 外,爾建在節目中也介紹了另一名美國領事 Charles W. Le Gendre(中文名為「李仙得」)。他是一位地質學愛好者,原本派駐廈門,因為美國「羅發號」船難(Rover incident)者誤闖墾丁排灣族部落引發的外交事件而來到臺灣進行調查。後人對李仙得的認識大多聚焦在羅發號事件的外交斡旋過程,以及當時美國人與原住民之間不打不相識所建立的關係,甚至也成為知名歷史小說家陳耀昌醫師的巨著《傀儡花》之創作基礎。但李仙得因為這一因緣際會,得以深入南台灣部落,進行地質調查、拍攝大量聚落景觀、並繪製出影響後代臺灣地質研究極深的臺灣地形圖。他的《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Foreign Adventurers and the Aborigines of Southern Taiwan, 1867-1874”)更讓後世包含日本人在內視為認識臺灣的珍貴資料。這本書在寫成之後被翻譯成日文,成為了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前,對臺灣認識的基礎。

   

我常常回憶起小時候看的卡通《湯姆歷險記》,在故事主人翁哈克和湯姆的日常生活裡,密西西比河不僅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侶,更是他們冒險與展現勇氣的舞台。我從沒想過,河流,以及在河中與沿岸賴以為生的各種生物們,竟然可以這麼接近人們的生活。一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這部卡通是日本動畫導演齊藤博改編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和其續集《頑童流浪記》而做……

   

“We catched fish, and talked, and we took a swim now and then to keep off sleepiness. It was kind of solemn, drifting down the big still river, laying on our backs looking up at the stars, and we didn’t ever feel like talking loud, and it warn’t often that we laughed, only a kind of low chuckle.”

   

我想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和哈克一定會對遠道而來的朋友驕傲地宣稱:「這是我的密西西比河!」而我,究竟要什麼時候才能這麼說:「這是,我的基隆河」?

   

葉子

   

(2017 Film by Eric with Kodak DXN 400)

   

《樂活科學心》節目介紹與線上重播聆聽:
http://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bc5fd8a01e2df020a

   

〈聽見福爾摩沙〉單元介紹連載:
http://34.81.28.106/archives/category/formosa

   

〔聽見福爾摩沙-前言〕啟航:
http://34.81.28.106/archives/1811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7346

   

《傀儡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