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記

蜉蝣記

傍晚,英格蘭北部 Sunderland 海濱

 

(原文寫於 2007 年 7 月,英國)

 

 

【開場白 — 小胖的故事】

 

 

【小胖歷險記】是我小時候喜愛的卡通影片之一(註一),

取材自中東神話結合了童話元素而改編,

片中的小胖是個在阿拉伯國度流浪的小子,

跟隨他的忠實旅伴原本是個公主,

卻受到詛咒變成一隻會講話的九官鳥,而她始終瞞著小胖這個祕密。

 

對於整個卡通的細節由於年代久遠記憶實在早已不復,

但對於其中一集的故事內容,二十多年來至今仍然深刻於心….

該集講到小胖他們在沙漠中遇到一隻剛出生小小的蜉蝣,

這隻小蜉蝣很清楚自己的生命僅僅只有一天,

當小胖他們邀請他加入他們的旅程時,

蜉蝣告訴小胖他很抱歉,他必須向東飛行,無法加入他們,

必須在日落之前趕到海邊去….

「為何你一定要到海邊去呢?」小胖不解地問。

「我聽說海邊落日的美景是最美的,但我從沒見過海,我希望在我死去之前看到這個美景一面!」蜉蝣認真地對小胖說。

 

見過無數次海的小胖當然無法了解蜉蝣的堅持,互道珍重後各自踏上相反的旅程。

而該集的最後,蜉蝣用盡最後的氣力飛越沙漠,

看到了黃橙橙的夕陽漸漸落至海平面下,豔紅的海面波光粼粼,

蜉蝣興奮地落下淚來…..

 

——————————–

 

【說書人白】

 

一直都無法了解為何自己始終對這一幕無法忘懷,

到了最近在某討論區中與老友們的對話才重新讓我檢視這段回憶是怎麼一回事。

而這段回憶看似單純,

實卻有意無意地牽扯夾雜了我自己的故事…..

 

所以,接下來,

上台一鞠躬……….

 

——————————–

 

【段子一 — 離去】

 

那年,我,十六歲,

一個終於可以脫離那些從小到大每天步行十分鐘上學的日子,

脫離那個逛到爛掉的士林夜市,

開始開拓我人生的新領地….

 

在那個沒有捷運的時代裡,

每日往返士林劍潭與信義路三段間的求學生活是辛苦的,

但我甘之如飴,

我可以在下課後先溜去光華商場瞎晃,

偷偷用攢來的零用錢買一張 CD 再搭車回家,

也可以在劍潭下車後,沿著基隆河岸的堤防散步,

呆坐在那邊隔著基隆河,從鋼筋水泥夾縫中眺望遠山,

看著河濱草地上玩耍的小孩,望著牽手漫步走來的老夫妻,

直到夕陽西下才甘心回家。

在那幾年裡,我似乎對於這種像風箏一樣可以隨風飄去又隨時可以拉回的自由,

有著大致上的滿意。

 

高三,聯考前的那段日子裡,

我沈溺於爸媽書架上翻出來的一本老小說【未央歌】之中,

書中所描述那種因為戰亂而遠離他鄉聚集於昆明西南聯大的大學生活是我所嚮往的,

他們安排自己的學習,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成長,

我們可以看到裡頭的主人翁如何從一個亂七八糟的小子或是嬌嫩受呵護的女孩,

經歷各種事情後在這個學校裡成長,有自己的見解,並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嚮往那樣的生活,告訴我自己:要離家遠行才算念大學!

 

於是,在有些刻意有些故意有些預謀的情況下(註二),

考到了嘉義中正大學去,去念那個高中三年只比爛化學好一點點,

有時卻還是會不及格的物理。

在嘉義那些年的大學生活對我來說真的離對未央歌的幻想所去不遠,

也得到了我自以為的成長與人生體驗。

 

不過,我對遠行的幻想並不滿足於此,

在那段年紀隨著台灣社會演進而增長的年代,

我漸漸厭惡起社會上許多自覺糟糕的現象,

身邊的嘈嘈雜雜,日漸複雜的人事物,

讓遠行計畫再度發酵,

這次的遠行除了那個最原始的,以「成長」為目的的執著外,

還有某種觀之不切實際的遠大抱負:我想改變台灣的教育….

於是,再度負起行囊,

一個人,

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又一次遠離熟悉的一切。

 

【段子二 — 掙扎】

 

倫敦的第一個夜晚是很奇妙的,

在這個世界之都中心,

我居然放著台灣帶來,李泰祥老師的【京華煙雲】,

是鄉愁嗎?我不知道,

只記得那一夜的感覺很奇妙,因為我完全不曉得自己身在何處….

 

隨著課程的開始,我這一版本的倫敦蒙難記開始上演,

雖然在來之前就耳聞 Imperial College 是很操的學校,

卻因為從那裡出來的人都會說: 這是個在裡頭很痛恨離開後很懷念的地方,

而覺得還可以懷念那應該還好吧…..

沒想到事實勝於雄辯,

排山倒海而來的報告考試倒是心中有數,

有野心的系上與其他學校相關科系間的競爭壓力轉嫁到學生身上卻是我原本所料想不到的….

 

在這樣的氛圍下,

我每天唯一能享受的,

就是走路穿過海德公園往返宿舍與學校之間的那五十分鐘,

有時我會提早出門,苦中作樂地躺在樹下享受午后的陽光,

不過悠哉不過十分鐘,上路趕課要緊。

 

隨著二零零四年夏天的來臨,

所有課程與考試都結束,

我開始真正享受成為一個倫敦人的感覺,

那時為了省錢,我步行穿越倫敦的大街小巷,

我最愛肯新頓花園茂密的樹林、諾丁頓丘樸實的露天市集,

我可以一路從牛津街走至西敏寺,接著沿著泰晤士河南岸散步到塔橋看夕陽,

也可以在皮卡地里圓環的維珍唱片旗艦店,隨意拿一堆 CD 找張可以望街景的沙發坐下來聽一整個下午。

更遑論不用錢也逛不膩的大英博物館與國家藝廊,

看也看不完的街頭表演與現代裝置。

雖然我是班上唯一的亞洲學生,也是唯一英文不輪轉的學生,

但班上同學對我都很好,下了課吆喝一聲一起去 Pub 喝酒扯淡….

 

我真的好愛那一段日子!

真的好愛那種以倫敦人自居的感覺,

那種感覺不是自大、不是驕傲,

而是一種可以真的自在享受你想要生活的那種感覺!

可是,我再次選擇離去,

為了我的博士研究,為了我在遙遠北方的 Durham 找到了理想的指導教授….

於是,那一天,我開著租來的車子,

車上塞滿了全副的家當往北駛去,

離開倫敦市區上高速公路的那一剎那,

我莫名其妙放聲痛哭….

生平第一次因離開一個地方而如此難過…..

 

【段子三 — 回家】

 

於是,在 Durham 的日子一轉眼三年就快過去了,

這三年之間的生活和倫敦是很不一樣了,

收斂起在倫敦培養的酒量極少去 Pub,

除了朋友間家庭式的聚會外從不參加任何 Party,

我喜歡有朋友的感覺,但也開始愛上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喜歡到處旅行,甚至一個人的旅行….

有時,外頭下著大雨,我把自己塞進車子裡,

外頭是日落前的昏黑,裡頭有著瘋狂擊打天窗的雨聲和巴哈的大提琴,

在無人無車的山路上滑行….

有時,北海呼喚著我,

我就會不管清晨黃昏深夜,

開著車一個人開往 Sunderland 的海邊,

閉上眼聽著濤聲…..

更多的時候我會漫步在 Durham 的古城小徑上,

沿著半島河岸踏泥而行….

除了上述以外的大部分時間,

我把自己交給我的書桌、我的床、我的廚房和我的廁所….

 

我似乎不想再遠行了!!

心中所企盼的僅僅只是單純的生活,

單純的人、單純的事、

單純的環境、以及單純的心情….

我不再買新的 CD,舊的 CD 開始一遍又一遍的拿出來聽,

常常回想過去,從小時候開始….

我甚至開始回想我這一路怎麼會走到現在這個樣子的….

我的心裡,感覺到似乎有種力量把我拉住,

再也不是隨風飄零的蒲公英,

而是一只有繩子拉著的紙鳶!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累了?老了?離得夠遠夠久了?

我不知道….

 

這問題的答案似乎在一次返台行程中得到了基本的提示,

去年耶誕假期,

到嘉義回母校找多年不見的老師談天,以及到台南訪友享受美食,

回程的路上,刻意不走高速公路,

沿著濱海道路,穿過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北上。

那天下午三時許,我們抵達羅大佑歌中的鹿港小鎮,

小鎮給我的印象依舊,

媽祖廟依舊人來人往香火鼎盛,

廟前廟後的攤販商家依舊亂七八糟…..

在此之前的幾度造訪讓我厭煩,

因為總覺得為什麼台灣的廟宇無法像西方的教堂或日本的廟宇般,

乾淨、整齊、安靜、肅穆,

廟裡可不可以不要這樣擁擠吵雜?廟外可不可以不要如此穢亂不堪?

 

但此次的造訪似乎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開始覺得這一切可愛起來了!

我拿起相機,

拍著廟外大太陽下賣力叫喊的小販,

拍著廟口迴廊一群穿著汗衫短褲夾腳拖鞋,嘴巴刁著煙大聲聊天的老人們,

拍著廟裡捻著香口中念念有詞的善男信女….

我開始想著:如果去掉這些,這間廟不就完全沒有感覺了?

一個聲音在心裡吶喊:是啊!台灣的廟就是要這樣才對啊!!

 

【段子四 — 歸心】

 

從台灣回來後,

我的心情似乎開始又奔放起來,

想「離開」的心情再度被點燃起來,

只是這次的「離開」是想要「回家」…..

 

仔細想想,我是沒辦法融入國外的生活嗎?

是生活上不適應嗎?好像也不是,

看前面講的那些就知道我很 enjoy 這邊的生活,

是英國的食物難吃嗎?好像也不是,

反正想吃什麼東西自己總是想辦法變得出來…..

除了台灣的朋友外,外國朋友也一堆,生活習性什麼的也大概都習慣了,

只是我說得不是一種想家不想家的問題…

 

那到底是什麼問題?

我開始想找一個簡單的答案,

在尋尋覓覓後,終於讓我找到了這簡單的三個字:歸屬感!

原本以為常常跟同學混 Pub,有 buddybuddy 的朋友們,

完全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生活中,

就可以克服文化國籍語言差異成為所謂的「世界公民」,

這四年來開著車子深入英國一些城市鄉村,

試著認識習慣各地不同的生活與文化,

最後當然很熟了,

只不過還是沒辦法有那種「只是換地方生活」的感覺….

 

這個所謂「歸屬感」的問題好像也不是跟種族文化有關,

畢竟種族歧視的問題不是只有國外有,台灣自己本身就很嚴重,

我非常喜歡我在英國的生活,不管是氣候環境文化各方面,

甚至曾經考慮有機會在這裡定居發展,

但最終仍舊放棄,

放棄的原因不在於機會很少留下來生活不容易,

而是在於留在這裡心裡沒有一種踏實的感覺…..

 

於是,

心中的疑竇解了開來,

我開始開心地計畫起回家後的大小事情,

開始想怎麼成家,怎麼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

開始詢問在台任教的機會,

也開始醞釀那種想回家的念頭,

縱使論文現在還不到一半,

但心中那種踏實、平靜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

 

【說書人批】

 

故事至此似乎到了一個段落,

故事中的主人翁除了找到了答案外,

也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了….

下台一鞠躬吧?!

 

只是,

做為一個哲學家的偏執,

不可能因為這樣就讓故事終止,

讓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因此我想問的是:

為什麼人得這樣繞一大圈,離開這麼久這麼遠後,才又回家?

 

突然想起國中的時候讀過作家愛亞寫的一篇散文:

曾經在一次帶小孩搭飛機出國的航程中,

她的小孩問她: 我們為什麼要離家旅行?

她說: 離家就是為了可以回家…..

 

這看起來似是而非的道理,

感覺像是邏輯上的循環論證。

但是但是,

雖然這看似平面上繞著的圈圈,從圈圈一點走了一趟又回到原點,

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離去又回來的過程並非平面的圈圈,

竟是一個向上的螺旋。

從上方俯視這個螺旋,我們看到的是個圓圈,是個離去又回家的過程,

但從側面看發現我們一直是在向上前進的!

 

或許這趟旅程的起點跟終點看起來都是一樣的,

但這過程卻讓回家之後,

多了歷練、多了智慧、多了滄桑、也多了勇氣,

我再也不怕離開,因為我心裡是踏實的,

我再也不怕離開,因為我知道我遲早還會再回來。

 

——————————–

 

【謝幕】

 

人生的旅程似乎也是這樣吧?

從什麼都不是的一個受精卵,

出生、成長、學習、工作、退休、老、病、

最後又回到什麼都不是的枯骨,

看起來比【小胖歷險記】中的那隻蜉蝣似乎也差不到哪裡去,

但,那隻蜉蝣在回歸塵土之前,

牠完成了牠的心願,牠盡一切的努力飛越沙漠,

選擇在日落的美景前、將牠的身軀奉獻給浪濤與白沙灘….

或許牠離開了牠出生的沙漠再也回不去了,

牠無法跟其他同伴一樣死在沙漠中,

但那片大海就是牠的家,就是牠的歸屬啊!

於是,我明白了,

不管你在地球的哪一端,

不管你是哪國人哪裡長大的,

只要哪裡讓你覺得最舒服最自在,

讓你覺得最平靜最踏實的地方,

哪裡就是你的家,哪裡就是你的歸屬。

地球上任何的地點都只僅僅只是一個地點而已,

但你心中覺得那是屬於你的地點它才對你有意義。

而離開,只是為了確認自己、肯定自己想要的,

最後尋找到這樣一個地方的一種過程。

 

哲學家祁克果以為,

人似乎總是活在一種「不在家」(never at home)的狀態,

這種狀態讓人對自己陌生,開始在一些陌生的環境中旅行,

目的是想尋找回家的路,

這條路或許充滿痛苦,但卻也是美麗的。

 

或許,哪天當生命走到盡頭時,

也會看到我在離家數十載的旅程後,

站在家門口,微笑著伸出蒼老的手,

毫不遲疑地打開那扇門,

此時門後面的,

正是那隻蜉蝣眼中的那片大海…..

 

 

葉子

 

 

 

——————————–

 

註一:該卡通到底原本叫什麼名字我再也想不起來了,只因記得那隻九官鳥每次都「小胖、小胖」地叫而記得裡頭那個小胖子的名字,於是便用這個名稱代替啦!

 

註二:那時拿到成績單後跑去大學博覽會做落點分析,做了好幾個不同的版本怎麼做我的分數就是中正物理,於是我心裡很清楚只要我把它填進我的志願卡,那大概八九不離十了。為了這個和家人爭執了好多時日,於是,在送出志願卡後,我刻意在放榜當日和高中死黨跑去坪林露營,回來後果真就是它,還好巧不巧我的分數正是當年中正物理的最低錄取分數。